QR_http___ysmkr31_blogspot_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雨城印象

1910130547

又下雨了。也好,藉這機會,就讓我來談談,為什麼一直以來都稱呼此地為「雨城」的原因。

所謂的雨城,它是確實存在,但,你也可以說它不是那麼實際地存在的。

這樣的一個「城」之所在,既不是你、氣象局,也不是大多數人所認定的、被貼上標籤的一個行政區域,而是在我內心裡所認定的地方。

雨城?顧名思義,當然是陰雨日子大於晴朗天氣的地方不是?這種地方連想都不用想,很好認的呀!雨下了就是下了,這種不可逆的事實,怎麼還要內心裡認定,這實在是多此一舉吧?你大概會這麼想。



我們先來談談雨。


在不同的地方所看的雨景,感覺是不同的。我的生長地在台中,是個除非遇上了梅雨季節或是颱風的特別日子裡,不然鮮少能遇上一場大雨的地方。在那段歲月,因為一些原因,我們家搬過了數次,而印象中從窗戶所看到的景色自然也所有不同。



總的來說,中部的大樓仍是沒有比北部來得多的。我記得一回颱風來襲,台中難得的下起大雨,由於地勢較寬廣而附近樓房又不高的關係,使得從窗戶望去,感覺就像是看到一片海般。這種感覺尤其當我到彰化讀書時更為強烈,那是種一望無際,甚至在雨水中還夾帶一絲絕望的氣息灑落在大地之上。濃霧、水花、交雜而凌亂的線條搭上了讓人無可抵禦的強風,倘若身處在兩排矮房與田地的柏油路上,才能真正體會,並畏懼起大自然的力量。

然而大廈高樓的數量一多,感覺就不同了。

小時候因為母親娘家的緣故,經常會到台北遊玩。然而,每次在台北的日子裡,十次有七次總是下雨。剩下的三次,兩次是陰天,另一次才是難得的好天氣。在我那時的印象裡,台北真的是我遇過最會下雨的地方,不過無論是大風大雨,還是間歇性小雨,視野在被一棟棟高聳建築物阻擋後,那樣令人恐懼的感覺就減弱了,相對的,這些如同「森林」般密集的建築,反而成了與自然抗衡的高牆箭塔,讓人感覺到的,不再是海洋

而是雨林

當我們身在雨林之中,所得到的感受會是什麼呢?下雨的日子裡,沒有陽光,夜晚來臨時不會有月亮,取而代之的共同點是漫天的濃霧和雲氣在大廈與大廈之間隨著風飄浮不定。然而,鮮少有人會為了這丁點的小事在意起來,如果下雨的日子見多了,想必也就覺得沒什麼,人們各自匆忙地在斑馬線上、人行道上,為了自己的理想,向著目的地前進。於是,某種東西受到雨水滋潤,而在樹林底下慢慢生長了起來。

那些長出來並附在我等身上的東西,就叫孤獨



人們多喜歡為自己居住的地區賦予一個響亮的稱號以增加對此地區的認同感,但我說的、我指的,不是台北、不是基隆、不是宜蘭,也不是桃園,它不屬於任何一個地方,然而每個地方都有可能成為它。


關於雨城,不是一個地點,卻是我心中的一個意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